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安于只做一件事
未经作者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共2627个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分钟。
你永远不知道你那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同事,下班之后在做着什么炫酷的事情。
这群人被称之为“斜杠青年”,他们身上贴着多个标签,每一个标签都是一种能力的表明,这些标签聚集在一起,让他们变得耀眼夺目。
“斜杠”越来越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生活方式。能够在经济独立的前提下,享受自己理想的生活,是很多斜杠青年的追求,
斜杠的浪潮掀起了人们心底的波澜,让一众青年尽折腰,那么我们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成为斜杠一代?斜杠又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01.斜杠,更酷的生活方式
斜杠一词来源于英文Slash,出自《纽约时报》专栏作家麦瑞克·阿尔伯撰写的书籍《双重职业》,作者将这样的人命名为“斜杠一代”(slash generation)。
这本书的作者本人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她既是一个律师,也是一名记者,而在提出了“斜杠”的概念后,她又多了一种身份——演讲者。
她并不是特例,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在早早为“斜杠“做准备, 斜杠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据《新时代新青年:2019青年群体观察》披露,有29%的青年在本职工作外还有第二职业。5%的人在主业外从事新媒体工作,有4%是业余的设计人员,而1.3%则在下班后当起了快递骑手。
而人们想要拥有多重身份,大多出于两种原因——发展爱好和增加收入。
梁启超说过“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
不同的职业身份承担着不同的功能,有的用来维持温饱,而有的用来满足兴趣。
古往今来,东西方的很多名人大家就非常善于挖掘自己的爱好,比如达芬奇,我们熟知他是一个画家,其实他还是一个发明家、天文学家、建筑工程师,对音乐、医学、考古、水利、地质等方面都颇有研究。
而中国古代的文人也不乏将兴趣发挥到极致的,比如张岱,他不仅是文艺青年,还是个发明家,写史唱戏样样不误。
对大多人来说工作无法终生依赖,生活本身也不全为了工作和挣钱,还关乎一个生存意义的问题。
所以我们会想在工作之外寻找一种新的寄托,即使花钱花时间都愿意去做的事情,就是我们说的兴趣,不为其他,为的是释放我们的天分,满足我们的热爱,丰富我们的精神。
而第二种则更为实际。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长时间都不遭遇严重挫折,所以不少人会在工作之余去寻求新的赚钱机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可以为自己锦上添花,在遭遇风险时多一份对生活的保障和安全感。
02.为什么热衷斜杠人生?
(1)管理后半生
当大多数人的工作还是体力劳动时,你不必为自己的后半生担心,只需要继续从事你一直在做的工作就行,够幸运的话,能在某个工厂或铁路辛勤工作几十年后撑下来,快乐的度过余生。
然而,时代变了,现在的大多数工作都是知识工作,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机会的同时,也让越来越多人趋向专业,人才成为了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只要你有雄心,又不乏智慧,就有机会过上多元而又有趣的生活。
于此同时,互联网的突飞猛进也解决了供需双方信息不不对称的问题,使得人们的角色变化更为便利,这意味着人可以在自主和自我驱动的状态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赢得理想的生活。
(2)探索未知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Amett提出,在青少年期(adolescence)和成年早期(young adulthood)之间,应划分出一个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作为介于两者的过渡阶段,通常是指18-25岁的这个阶段。
这是一种“既不是青春期,也不是成年期”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已走出了青春期的稚嫩,另一方面又尚未走进成年期那种有了明确的毕生发展方向和具体责任的阶段。
尤其是在进入后现代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众婚龄的不断推迟等情况下,我们从青少年到成年期的的过程被不断延长,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会有较多的自我关注,充满探索和不确定性。
他们对于职业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赚钱,而是试图为寻找正式能够从事一生的工作做准备,在没有什么选择之前,他们都想去试一试。而斜杠的过程就是一个对自我身份定位探索的过程。
(3)使自我显现
斜杠还源于一种“使自身显现”的努力。现行的教育制度上,我们大多人都不得不完成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样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我们总是被要求要学习好、要听话、要守纪律、要守规则。
而走出了大学,就意味着刻板的学生时代的结束,我们重新又有了作为一个独特个体存在的机会,对个体发展而言,我们总是希望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用给自己舒服的方式去伸展拳脚,斜杠就成了让我们显现的出口,让我们有机会在擅长的领域取得成功,发挥影响力。
03.斜杠是机遇还是陷阱?
斜杠青年很多时候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一边做着本职工作,一边可能在努力学习健身瑜伽,开了自己的工作室,亦或者是经营着自己喜欢的旅行公众号,最后甚至辞了工作,专职做着自己的副业。
这些鲜活的例子都在吸引我们去跃跃欲试,誓要成为像他们一样的斜杠青年,一人多能,但往往就忽略了很多问题。
斜杠不是一枪头的热血,它有高低标准之分,也和理想与现实息息相关。对于大多数当代青年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可能并不是所谓深层次的斜杠,没有那么崇高的理想,他们想要的可能只是斜杠之后那个不被定义、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想法。
所以在开启斜杠之前,最好明确斜杠的目的,究竟是出于兴趣,是为了带来更多的收入,还是基于其他目的,为后续真正去实践建立好心理预期,落差太大,多数会半途而废。
更重要的是,你要自我评估,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还有足够的自觉去平衡多重职业间的关系,尤其当斜杠事业需要投入更多,甚至上升到职业选择时,你要如何做选择。
《圆桌派》有一集专门说到斜杠青年,马家辉和窦文涛不约而同都提到了一个关于“放弃”的概念。当中说到,斜杠不仅需要追求不同的体验,还需要有拒绝固定单一的生活方式的意志和决心。
举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人——马东。相声大师马季的儿子,但是他没有子承父业,留学归国后就去做了电视台主持人,还担任过春晚导演,但他放弃了,去做了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做了《奇葩说》。
人生最难的其实不是做选择,而是学会放弃。尤其是当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机会摆在面前,你得知道你要什么,你不要什么,而你不要的部分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不够,你还想去尝试更多的东西。
斜杠就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放弃,再不断选择的过程,它最终取决于你内心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有一点,还是要提醒大家,先专而又广,我们都想把自己变成全才,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但往往又只是略知皮毛,适当做减法,分清你需要的和你想要的,把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有价值的地方才是正解。